概述:11月30日上午,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受邀做客第二十期东莞市教育名家大讲堂。 |
从学生的一封信及学校的一棵树说起,在学校的六年,每天从大树旁经过,感受它春夏秋冬的变化,毕业的学子留下寄语,“未来仍想和大树一起共成长”。由学生的共成长,延伸到教育的“共可能”,11月30日上午,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受邀做客东莞市教育名家大讲堂。
她以“为成长的‘共可能’”为题,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落地解读教育家精神,分享自己作为教师、班主任、校长的教育实践,阐述师生成长共可能的三点思考:课堂里的共生、科学融合的共创、社会实践里的共担。现场金句频频,气氛热烈。
在窦桂梅看来,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是鼓励所有人要去当教育家,而是找到弘扬教育家精神最关键的微观基础——坚守三尺讲台、专注一间教室、扎根一所学校。
以“我的专业成长”视频导入,窦桂梅带领东莞的校长老师们回顾她作为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与专业追求历程。
基于语文教育的要素,她提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后,怎样站在课程的高度,构建提升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语文课程体系?“主题教学”孕育而生。在新课改背景下,面对庞大繁复、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窦桂梅将语文主题教学“主题·整合”思想迁移到学校课程改革中,构建了学校“1+X课程”。
“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再到“1+X课程”,窦桂梅说她的专业成长一直都跟着语文教学大纲、课标走。
为此她提出,成长共可能首先在于“课堂里的共生”。立足课堂,回到事情本身,和学生一起成长,遵循学科本质规律与儿童身心特点,在核心素养培养中,融通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学习逻辑,实现师生自我的超越。
其次,成长共可能在于“科学融合的共创”。换言之,课内课后打通,立足教材与学科融合,多种方式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窦桂梅以清华附小的实践为例,分享在“1+X”课程里,通过“1”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和“X”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三,在于“社会实践里的共担”。窦桂梅表示,实践活动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公共生活参与能力,有助于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学校、师生、家庭、社会的教育生态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辛苦付出,而学生却能收获更多。
她通过“为你兑现我的承诺”视频,介绍了疫情复课后学校为学生补办一场“马约翰杯”足球联赛的经历,实现学生的心愿。看着在球场上奔跑的孩子,他们兴奋、激动、哭泣、拥抱,窦桂梅与现场校长老师共勉,“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塑造学生的心理、意志、精神,让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也是站立社会、祖国未来的正中央。”
成长的“共可能”背后,实则是为儿童成长的“共可能”展开实践思考。干货满满的分享,给东莞一线教育工作者带来理念和方法的引导,校长老师们表示,讲座的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东莞市“教育名家大讲堂”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定位“拓视野、活思路、促提升”。系列讲堂邀请全国各地教育名家,就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举行专题讲座,意在让全市教育工作者在家门口就能面对面地学习全国教育名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推动教育内涵化发展。目前,教育名家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二十期。
转载自南方+
撰文:南方+记者 黄婷
供图:乔世伟
审核:郭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