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25年4月13日,“AI技术赋能教育,师者智慧引领未来”第十七期莞邑良师?名师论坛在东莞广播电视台进行现场录制。 |
科技迅猛发展,AI汹涌奔来,教育领域一场以“AI+教育”为核心的变革正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从国家政策引领到地方实践创新,从课堂模式重构到教育公平推进,AI技术以“解题者”和“共创者”的双重角色,推动教育生态向更智能、更包容的方向演进。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教育部同步要求加快培育教育新质生产力,广东发布“2+1”方案,明确中小学AI课程课时标准,建立师生AI素养框架,推动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转向“能力成长记录”,AI教育已经从“试点探索”迈入“全域规范”阶段。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2025年4月13日,“AI技术赋能教育,师者智慧引领未来”第十七期莞邑良师?名师论坛在东莞广播电视台进行现场录制,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宏杰、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蒋美衡、滨海湾未来学校副校长杨端、南城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谢浩军、市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王琳作为嘉宾齐聚演播厅,共话AI教育。来自全市的120位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作为观众见证了本次高端论坛。论坛由名师风采、众说纷纭、你问我答三个板块组成。

五位嘉宾齐聚演播厅
一、热身环节,AI机器人小试牛刀
论坛开始前,由市信息技术学校提供的机器人舞狮、机器臂弹钢琴、自动炒菜机、机器狗陆续展示自身魅力,自动炒菜机炒出的菜让观众们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机器人舞狮子、机器狗

机器臂弹钢琴、学生展示机器人炒菜成品
二、名师风采,展现AI教学实况
跟随张宏杰老师的解说,镜头直指学校AI教学实况与未来规划,展现课堂从“单向传授”到“人机共生”,从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到学生评价,AI技术正在重塑教学全流程,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与认知边界。
三、众说纷纭,五位嘉宾谈AI如何赋能教育
由DeepSeek针对AI教育热点问题现场提问,五位嘉宾各抒己见。张宏杰就“AI是否能取代教师”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他表示:AI无法取代教师,但将深刻重塑其角色,教师的核心价值将转向情感联结、价值观引导与高阶思维培养,成为驾驭技术赋能个性化教育的“灵魂工程师”。
蒋美衡校长就“如何破解传统教育中的矛盾与难点”进行解答。他说,传统教育界“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成为“不可能三角”,在教育的今天,学校通过积极建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场景重构”AI教育体系,正在逐步破解这一难题。
杨端副校长就问题“如何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展开论述,他以滨海湾未来学校的AI+教育为例,提出通过“学校智能中枢”“机器人赋能教学”“智能家校协同网络”三种途径,实现技术与教育的基因级融合。
谢浩军校长就“AI赋能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回答,他指出,城乡及校际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长期痛点,而AI技术的“可复制性”“强连接性”和“精准化”特性,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学校通过云端资源共享、远程师资协同、自适应学习系统、课堂智能诊断、AI教研共同体等方式弥合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王琳副校长就“AI技术如何助力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和职场竞争力”问题进行解答。她强调,AI技术通过构建虚拟实训环境与智能学习平台,为中职生提供跨学科创新实践场景,激发其技术整合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依托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与动态技能评估体系,精准强化职业核心素养,使其在智能化职场中形成“技术迭代适应力+人类独有创造力”的双重竞争优势。

现场观众掌声如雷
四、你问我答,专家与观众思维共振
现场观众提出自己的困惑,嘉宾与观众进行面对面深度交流,演播厅氛围轻松愉悦,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

观众提问
AI如浪潮向我们袭来,必将重构教育生态,可以肯定的是它不能够也不可以取代人,让我们用好这个“超级工具包”,做一个御风前行的人。
本期论坛在后期剪辑、配字幕等工作结束后计划于2025年5月3日(星期六)20:35—21:20东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嘉宾、主持人、项目负责人合影
撰稿:尹坤玉、余娟
摄影:乔世伟
审核:袁中华、吴月金、郭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