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楼阁全国信息社区_全国真实兼职凤凰楼信息_聚凤阁信息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品牌活动 > 莞邑良师 > 正文
莞蓉渝名师对话蓉城,共谋教育高质量发展——第68、69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活动纪实


概述:3月31日至4月1日,第68、69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应邀走进美丽的成都市新都区,开展莞蓉渝三地名师对话。


  阳春三月,对话蓉城。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打造“莞邑良师”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发挥广东省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和东莞市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加强莞邑良师与全国各地名师之间的互动交流,3月31日至4月1日,第68、69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应邀走进美丽的成都市新都区,开展莞蓉渝三地名师对话。本次活动以“强基础,增优势,创示范——促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东莞、成都、重庆三地的名校长、名师们及三地工作室学员们跨越千里,齐聚成都市新都一中鸿学楼二楼会议厅,展开了精彩纷呈、启人深思的对话。活动特邀知名节目主持人、人民日报新媒体主持人大策担任沙龙活动主持。



主持人大策


  本期沙龙活动分68期、69期两场举行,68期沙龙是名师专场,主题为“名师成长路径及示范作用发挥机制”。

  活动伊始,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三地名师、名校长们来到新都,展开深层对话,探讨未来教育。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智讲话


  作为主办方,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兵介绍了东莞教育以及“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开办以来的有关情况,让大家深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上的高度重视。李主任也期待成都、重庆的名师们到东莞做客,携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兵讲话


  名师专场共围绕三个话题进行。第一个话题是“从实践到反思,到思想凝练的成长路径”,对话在成都和东莞的两位名师间展开。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黄祥勇首先发表自己的观点:名师成长是有路径的,即要经历“实践中反思—反思中研究—研究中形成理论”的闭环。其中,实践创新是名师成长的源动力;反思沉淀是名师成长的加油站;思想凝练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副校长彭才华认为: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长期的实践、主动的反思和及时的思想凝炼。作为一个教师,不要让自己陷于天天一样、月月相同的教育日常,要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要不断反思教学、反思教育、反思成长,才能堪为人师,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时代。


  在互动环节时,新都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亮也就此发表观点,他指出名师和普通老师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反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为教师成长为名师搭建平台、要有政策的激励、创造发展空间。


新都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亮参与对话


  第二个话题是“如何在名师培养机制中找到自身成长”。重庆市田家炳中学纪委书记、特级教师邹扬介绍了九龙坡区聚焦聚力教育“五五行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五名工程”即是培塑名家、建设名校、培养名师、打磨名课、培育名学生;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东城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胡嵘苹,分享了东莞名师培养的阶梯式成长金字塔结构,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总结了“利用加减乘除,开启四种模式,锻造四种能力———内驱力、教学力、研究力、辐射力”的成长之路;四川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教师罗朝英用了“四放四转变”,讲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放下,理念转变,放弃,角色转变,放开,行动转变,放手——成长转变。


重庆市田家炳中学纪委书记、特级教师邹扬(左)、四川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教师罗朝英(中)、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东城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胡嵘苹(右)


  “一线名师所应具备的特质及责任”是第三个话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陈晓燕认为,一线名师的特质应该是有纯粹之心、业务过硬、坚持终身学习、坚持创新与反思、有教师领导力等等。谆谆告诫名师们应该牢记——育己先于育人,教育先于学科教学,学生第一,团队大于个人的观念;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名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教学管理中心主任欧阳伟强调,一线名师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获得成功,首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其次,一线名师不仅是课堂的设计者,更应该是课程重组的设计师。最后,一线名师还要成为孩子们联结世界的策划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王建新指出,一线名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做到政治有高度、爱生无限度、能力有强度、知识有广度、沟通有效度、创新有力度;四川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校主任胡玉兰则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谈起,主张一线名师应该能定大方向、储大能量、做大事情、有大胸怀。


  每一个话题都激起了现场老师们的热烈反响,大策老师睿智、尖锐、风趣的主持也赢得全场阵阵掌声,把对话推向高潮。来自三地的名师工作室学员们纷纷抢麦,表达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思考,台上台下互动热烈。

  三场对话之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佘勇博士进行点评总结,他对这场沙龙活动予以高度评价。他盛赞活动高端有内涵,三地名师们各有见地,在碰撞中激活了思想,澄清了问题。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佘勇博士点评


  最后,由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梅红兵,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兵,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重大项目办主任吴华,为参与对话的名师嘉宾们颁发沙龙活动纪念杯和参与证书。


  “学校从‘现代’走向‘未来’”是第69期沙龙的主题,同样分三个话题进行探讨。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刘旭东,东莞市塘厦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朱亚骏围绕“每间学校都具备‘未来学校’的特质”这一话题,首先开启了本场对话。刘旭东校长认为现代学校要建设成为未来学校,应从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生本课程多元融合、互动课堂因材施教、支持体系跨界合作几方面进行完善;朱亚骏校长则指出从现在起到2035年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时段内,未来教育是普及化,更多未来学校已经不必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向更先进的教育模式靠拢。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刘旭东(左)、东莞市塘厦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朱亚骏(右)


  第二组嘉宾围绕“未来学校里的未来教育”展开深度对话。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赵泽高认为,未来教育应该是“全人+个性”的教育,是“智慧+深情”的教育,是“公平+创新”的教育;东莞中学校长王健认为,未来学校里未来教育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改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改变。为此,东莞中学从四个着手:一是完善党对学校教育全面领导的体制,二是形成以办学宗旨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三是构建以学校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四是迭代以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四川外国语大学九龙坡区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牟映谈到,未来教育中的未来学校应该有几大特点:教育建筑灵动、多元,线下和线上教学结合,实现个性化定制学习,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


  第三个话题是“未来学校里的未来教师和未来孩子”。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常平实验小学校长戴彦勋特别强调:“教育学就是关系学”的观点,提出“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共同成长的平等关系,是在共同学习成长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是创造无限可能的生长性关系”;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育才学校副校长赵玉瑾认为,未来教师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领路人,是读懂学生的知心者,是互联网思维的践行者,是定制课程的设计者,是链接世界与学生的工程师。


  对话之后,进入了热烈的互动环节,与会教师们纷纷表示这场沙龙带给自己的启迪、思考和震动。

  之后,东莞中学校长王健作了题为《出发!再出发!做一个有价值追求的教育工作者!》的微讲座。王健校长从莞中马小平老师、何立民校长谈起,深情回顾了自己与东莞中学的别样情缘。他说,莞中,一座城市的别样记忆,一种信念,一种坚守。王健校长历数了自己近二十年在不同岗位的工作和体悟:从把学校办成“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到“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幸福学校”;从确立“命业修身,博学精研”的教研室室训,到一步步推进东莞“慧教育”“双特色高中”“品牌学校”“每周一歌”等工作,乃至而今再次明确东莞中学育人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品格的人。王校长多年来的躬身入局、身体力行,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教育是一种修炼的过程”。王健校长声音不疾不徐,亲切真诚,犹如淅沥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田。整个现场笼罩在专注聆听的氛围之中,王健校长最后引用禇宏启先生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温暖的心和智慧的脑’”这句话做结,会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活动最后,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工委委员、政府教育总督学於茜作了全面总结。她首先表达了对这场沙龙的高度赞誉,对这种交流形式的充分肯定以及自己的收获。接着,她介绍了九龙坡区高质量教育的具体举措。最后,她表示期待“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能走进重庆,再话教育主张,共谋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后一项议程,由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区政府总督学钟超福,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兵、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重大项目办主任吴华为参与对话的名师嘉宾们颁发了沙龙活动纪念杯和参与证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是的,当一个学校用心思考,构筑“培养适应未来的人”的教育蓝图;当一个区域用心规划,着力培养名师,并带动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就离“高质量”不远了。我们相信,这一场不远千里、跨越三城的对话,一定会为三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与生机;我们期待,莞蓉渝三地乃至更多教育同道能继续热情守望,真诚对话,携手前行。


集体合影


撰稿:彭才华(莞城中心小学)
审核:吴华、郭丰敏